一所中學的廚餘處理法寶

我們常說堆肥是廚餘垃圾合適的歸宿,但知易行難,真正能夠嘗試並堅持進行廚餘堆肥的人和單位並不多。在臺灣,就有這樣一所將堆肥理想付諸實踐的學校。

我們常說堆肥是廚餘垃圾合適的歸宿,但知易行難,真正能夠嘗試並堅持進行廚餘堆肥的人和單位並不多。在臺灣,就有這樣一所將堆肥理想付諸實踐的學校。

臺北市的士林區(距離“旋轉餐廳”的北投垃圾焚燒廠不遠)蘭雅中學,這所看上去並不特別的學校,卻有著熱忱的教育和生態理想。

蘭雅中學曾正吉校長的教育理念是以“愛”治校,向學生提供一個寓教於樂的學習環境,讓學生融入校園生活,只要用心,處處都是學習的好機會。

學校師生常常會向別人提到蘭雅有三寶:廚餘、廁所、中藥草。這些都是具有特色的環境教育實踐。學校為了培養學生尊重生命、愛惜生命、注重環保的理念,讓孩子與大自然一起長大,結合周邊社區資源,精心設計具有實踐意義的生態實踐項目,由師生合力完成這些環保工作。

因此,2000年前後,蘭雅中學在規劃校內廚余堆肥系統時,也採用教育和生態的視角,讓廚餘堆肥的師生實踐結合環境、生物、化學等課程學習,建起一個生態教學園區。

學校從小事做起,先嘗試較為簡易的“落葉堆肥”。師生定期將清掃的枯枝落葉放到堆肥箱中,通過靜置發酵使其慢慢變為肥料。

沒過多久,就碰到一些問題。由於發酵速度遠遠跟不上枯枝落葉的清掃量,校園內大量空地都被眾多落葉發酵桶佔據,造成了師生開展其他活動的不便。這讓學校認識到,在地少人多的地方堆肥,就必須借助機器加快速度,並且要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。於是,學校與一些專業機構合作,購入破碎機和廚餘處理機,不僅大大提升了落葉堆肥的效率,還奠定了啟動校園廚餘回收的基礎。

校園廚余主要來源於學生的營養午餐,原本這些殘羹冷炙由供應午餐的企業負責運走,現在則由各班級將剩菜剩飯倒進收集桶,集中到校園廚餘處理中心進行處理。每天,都會有六位元學生環保志願者負責廚餘的最終處理,他們按照設定的流程,一步步進行操作:破碎、攪拌、設置機器翻轉、發酵、翻堆……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,只需要幾十個小時。這個過程讓學生們親眼看到什麼是資源迴圈再生,通過實踐增強了環保理念。

同時,製造出的肥料正好可以配合校園的植物栽培。結合生物課程的教學,學生可以從廚餘堆肥開始就學習有機物知識,栽培有機植物,進而做植物生理、生態的研究。學校更是在頂樓規劃了“空中花園”與中草藥種植園。將生態系統的奧妙與樂趣,都濃縮在這個花園中,以便學生探索與實踐。

當然,剛開始推動這樣的舉動並非一帆風順。2001年9月,“百合”颱風席捲臺灣島,蘭雅中學也未能倖免。颱風造成的斷水斷電讓發酵機器無法正常運轉,堆肥發出大量臭味,因而讓鄰近社區的居民產生不滿。這件事使得學校的廚余堆肥工作一度中斷。

不過,這個挫折並未真正阻止廚餘計畫的實施,從另一角度來看,還是一個轉機,曾校長認為,這是一種衝突與進步的過程。於是,校方與周邊居民耐心溝通,取得社區的理解,共同探索解決之道。

在這之後,學校和社區合作,及時恢復了電力供應,並努力儘快消除堆肥產生的臭味。2003年,師生經過垃圾分類、資源回收和廚餘堆肥等工作,使蘭雅中學的垃圾量減少了八成多。除了大幅度的垃圾減量,學校還回饋社區,將製造出的部分有機肥料,贈送給社區居民,形成了和睦的“鄰里關係”。


視頻 | 臺灣醫院院長在COP25上呼籲“餐桌革命救地球”
好人好事 | 臺灣的第一所素食醫院——專訪台安醫院營養課劉啟琴主任
拯救海豹 | 臺灣通過立法限售海洋哺乳動物產品
新聞 | 臺灣唯一一家全素食商店在高雄佛光山開張
新聞 | 調查稱吃肉成為臺灣人均碳排量亞洲第一主因
新聞 | 臺灣雙溪舉辦的大型素食分享會
垃圾分類 | “垃圾零廢棄”在臺灣不是神話
視頻 | 臺灣立法委員林鴻池的演講